Posts Tagged ‘DDD’

分布式架构关键设计

May 24th, 2021

三种数据库方案

1. 一体化分布式数据库方案
它支持数据多副本、高可用。多采用 Paxos 协议,一次写入多数据副本,多数副本写入成即算成功。代表产品是 OceanBase 和高斯数据库。

2. 集中式数据库 + 数据库中间件方案
它是集中式数据库与数据库中间件结合的方案,通过数据库中间件实现数据路由和全局数据管理。数据库中间件和数据库独立部署,采用数据库自身的同步机制实现主副本数据的一致性。集中式数据库主要有 MySQL 和 PostgreSQL 数据库,基于这两种数据库衍生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案,比如开源数据库中间件 MyCat+MySQL 方案,TBase(基于PostgreSQL,但做了比较大的封装和改动)等方案。

3. 集中式数据库 + 分库类库方案
它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库中间件方案,分库类库实际上是一个基础 JAR 包,与应用软件部署在一起,实现数据路由和数据归集。它适合比较简单的读写交易场景,在强一致性和聚合分析查询方面相对较弱。典型分库基础组件有 ShardingSphere。

跨库关联查询如何处理?

由于数据分散在不同微服务里,我们无法跨多个微服务来统计这些数据。可以建立面向主题的分布式数据库,它的数据来源于不同业务的微服务。采用数据库日志捕获技术,从各业务端微服务将数据准实时汇集到主题数据库。在数据汇集时,提前做好数据关联(如将多表数据合并为一个宽表)或者建立数据模型。面向主题数据库建设查询微服务。这样一次查询就可以获取客户所有维度的业务数据了。还可以根据主题或场景设计合适的分库主键,提高查询效率。

对于不在同一个数据库的表与表之间的关联查询场景,可以采用小表广播,在业务库中增加一张冗余的代码副表。当主表数据发生变化时,可以通过消息发布和订阅的领域事件驱动模式,异步刷新所有副表数据。这样既可以解决表与表的关联查询,还可以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

前后序业务数据的处理

前后序的数据都跟领域事件有关。可以通过领域事件处理机制,按需将前序数据通过领域事件实体,传输并冗余到当前的微服务数据库中。可以将前序数据设计为实体或者值对象,并被当前实体引用。

在设计时需要关注以下内容:如果前序数据在当前微服务只可整体修改,并且不会对它做查询和统计分析,可以将它设计为值对象;当前序数据是多条,并且需要做查询和统计分析,可以将它设计为实体。

可以在货物运输微服务,一次获取前序订单的清单数据和货物运输单数据(类似BFF),将所有数据一次反馈给前端应用,降低跨微服务的调用。如果前序数据被设计为实体,还可以将前序数据作为查询条件,在本地微服务完成多维度的综合数据查询。只有必要时才从前序微服务,获取前序实体的明细数据。这样,既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还可以降低微服务的依赖,减少跨微服务调用,提升系统性能。

DDD与微服务的服务流转关系

April 29th, 2021

微服务调用关系

DDD服务调用关系:

数据持久化对象 PO(Persistent Object),与数据库结构一一映射,是数据持久化过程中的数据载体。

领域对象 DO(Domain Object),微服务运行时的实体,是核心业务的载体。

数据传输对象 DTO(Data Transfer Object),用于前端与应用层或者微服务之间的数据组装和传输,是应用之间数据传输的载体。

视图对象 VO(View Object),用于封装展示层指定页面或组件的数据。

领域层

领域层实现核心业务逻辑,负责表达领域模型业务概念、业务状态和业务规则。主要的服务形态有实体方法和领域服务。

实体采用充血模型,在实体类内部实现实体相关的所有业务逻辑,实现的形式是实体类中的方法。实体是微服务的原子业务逻辑单元。在设计时我们主要考虑实体自身的属性和业务行为,实现领域模型的核心基础能力。不必过多考虑外部操作和业务流程,这样才能保证领域模型的稳定性。

DDD 提倡富领域模型,尽量将业务逻辑归属到实体对象上,实在无法归属的部分则设计成领域服务。领域服务会对多个实体或实体方法进行组装和编排,实现跨多个实体的复杂核心业务逻辑。

对于严格分层架构,如果单个实体的方法需要对应用层暴露,则需要通过领域服务封装后才能暴露给应用服务。

DDD代码结构

April 26th, 2021

微服务一级目录是按照 DDD 分层架构的分层职责来定义的。从下面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代码模型里分别为用户接口层、应用层、领域层和基础层,建立了 interfaces、application、domain 和 infrastructure 四个一级代码目录。

Interfaces(用户接口层):

它主要存放用户接口层与前端交互、展现数据相关的代码。前端应用通过这一层的接口,向应用服务获取展现所需的数据。这一层主要用来处理用户发送的 Restful 请求,解析用户输入的配置文件,并将数据传递给 Application 层。数据的组装、数据传输格式以及 Facade 接口等代码都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Application(应用层):

它主要存放应用层服务组合和编排相关的代码。应用服务向下基于微服务内的领域服务或外部微服务的应用服务完成服务的编排和组合,向上为用户接口层提供各种应用数据展现支持服务。应用服务和事件等代码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Domain(领域层):

它主要存放领域层核心业务逻辑相关的代码。领域层可以包含多个聚合代码包,它们共同实现领域模型的核心业务逻辑。聚合以及聚合内的实体、方法、领域服务和事件等代码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其中Domain 是由一个或多个聚合包构成,共同实现领域模型的核心业务逻辑。聚合内的代码模型是标准和统一的,包括:entity(充血模型)、event、repository 和 service 四个子目录。

Domain层代码示例:

Infrastructure(基础层):

它主要存放基础资源服务相关的代码,为其它各层提供的通用技术能力、三方软件包、数据库服务、配置和基础资源服务的代码都会放在这一层目录里。

DDD、中台和微服务对应关系

April 23rd, 2021

DDD 的子域分为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

划分这几个子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定战略资源的投入,一般来说战略投入的重点是核心域,因此后面我们就可以暂时不严格区分支撑域和通用域了。领域、中台以及微服务虽然属于不同层面的东西,但我们还是可以将他们分解对照,整理出来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将企业内整个业务域作为一个问题域的话,企业内的所有业务就是一个领域。在进行领域细分时,从 DDD 视角来看,子域可分为核心域、通用域和支撑域。从中台建设的视角来
看,业务域细分后的业务中台,可分为核心中台和通用中台。

从领域功能属性和重要性对照来看,通用中台对应 DDD 的通用域和支撑域,核心中台对应 DDD 的核心域。从领域的功能范围来看,子域与中台是一致的。领域模型所在的限界上下文对应微服务。建立了这个映射关系,我们就可以用 DDD 来进行中台业务建模了。

中台如何建模?

中台业务抽象的过程就是业务建模的过程,对应 DDD 的战略设计。系统抽象的过程就是微服务的建设过程,对应 DDD 的战术设计。下面我们就结合 DDD 领域建模的方法,讲一下中台业务建模的过程。

第一步:按照业务流程(通常适用于核心域)或者功能属性、集合(通常适用于通用域或支撑域),将业务域细分为多个中台,再根据功能属性或重要性归类到核心中台或通用中台。核心中台设计时要考虑核心竞争力,通用中台要站在企业高度考虑共享和复用能力。

第二步:选取中台,根据用例、业务场景或用户旅程完成事件风暴,找出实体、聚合和限界上下文。依次进行领域分解,建立领域模型。由于不同中台独立建模,某些领域对象或功能可能会重复出现在其它领域模型中,也有可能本该是同一个聚合的领域对象或功能,却分散在其它的中台里,这样会导致领域模型不完整或者业务不内聚。这里先不要着急,这一步我们只需要初步确定主领域模型就可以了,在第三步中我们还会提炼并重组这些领域对象。

第三步:以主领域模型为基础,扫描其它中台领域模型,检查并确定是否存在重复或者需要重组的领域对象、功能,提炼并重构主领域模型,完成最终的领域模型设计。

第四步:选择其它主领域模型重复第三步,直到所有主领域模型完成比对和重构。

第五步:基于领域模型完成微服务设计,完成系统落地。